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2024年度,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场监管总局、省局关于法治建设的安排部署,聚焦中心大局、发展所需、统一市场、四大安全等“四驾马车”,统筹推进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文明执法,努力提升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法治化水平,法治建设取得了新成效。襄阳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市域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城市;襄阳高香茶获批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地理标志达到90件,位居全省第一;襄阳市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纳入商品交易市场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城市;“汉江流域鄂豫陕甘15城市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跨区域协作联盟”在襄成立;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执法稽查工作会议暨2024年民生领域“铁拳”行动部署会在襄召开;在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工作中,襄阳排名全国23位,连续六年持续进位。现将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如下。
一、2024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个体户精准培育帮扶、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培育机制创新等先进经验,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试点推进“数字化 标准化”企业住所标准化登记改革,有效提升企业住所登记便利化,让经营主体少跑路,日常经营少打扰,有力促进经营主体快速成长。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到880643户,全省第二,同比增长13.27 %,其中企业总量达到234988户,全省第二,同比增长25.42%。
(二)不断创新监管手段。依托省局“三网一中心”,着力打造电梯、气瓶、明厨亮灶(校园)三个风险预警应用场景,129万条液化气瓶数据、96%以上客用电梯、100%充装站、100%明厨亮灶(校园)已纳入智慧监管体系。引导保险机构建立“物联网 维保服务 全程保险”电梯安全综合一体化服务模式,有效缓解电梯“资金难保障、维保不到位、维修不及时”等问题。在全省率先开发信用风险预警平台,通过对经营主体进行风险提醒警示,使监管触角从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预警提示延伸,降低企业的失信风险概率。依托信用风险预警平台的行政许可到期风险预警、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预警信息、舆情监测风险信息、投诉举报信息等模块,实现对企业以预警防控为特征的多点位、触发式、智慧化监管,提高了监管的精准性、协同性、靶向性,大大减少对守信企业的干预,营造了“信用越好、监管越少”的良性氛围,真正做到为守法守信企业减负。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5.4万户经营主体在指导帮扶下积极修复信用,消除了失信影响,经营主体列异率由12.6%下降至4.7%。
(三)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以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市域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城市“两个国牌”为牵引,积极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面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发展体系,推动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武汉代办处襄阳工作站,拓展专利快审渠道,发明专利最短授权周期仅为进入优先审查后14天。2024年,我市知识产权各项数据持续增长,全市授权发明专利1224件,首次突破千件大关,同比增长31.47%,;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89件,同比增长22.17%,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55件,同比增长31.84%;2024年,我市商标注册量7411件,同比增长17.88%,有效商标注册总量58824件,同比增长10.3%。注重产权运用,搭建知识产权校企转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产业专利池平台,推动线上线下专利转化对接,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7亿元,其中专利质押融资4.7亿元,商标质押融资1.99亿元。加强品牌建设,10个项目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累计完成地理标志申领69件,核准企业131家,全市地标贯标主体产值达到70.74亿元。
(四)推动建设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市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均按照要求建立了公平竞争审查内部审查机制。《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出台后,为深入推进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制度的通知》《关于建立襄阳市公平竞争审查两书两函制度的通知》《关于建立襄阳市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制度的通知》,并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建立“襄十随神”城市群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涉企政策措施审查、清理力度,开展新增政策措施及招投标公告文件审查1305件,重大政策措施会审23件,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579件,着力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性障碍。加大对市场领域排他性、歧视性行为监督力度,将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监测点由218个扩充至241个。
(五)聚焦四大重点领域筑牢安全底线。坚持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核心,构建“技防 制防 人防”一体化安全监管体制,防范化解市场监管领域风险隐患。一是健全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完善食品安全制度框架,压实属地、部门、企业三方责任,深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推广食品生产企业出厂检验“大手拉小手”“大厂带小厂”模式,有效提升小微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打造我市首个餐饮“外卖 明厨亮灶”示范园区——“麒城2035文创园”,以管家巷为试点,推进重点景区餐饮店“互联网 明厨亮灶”建设。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1万批次,不合格率2.78%,后处理按时完成率100%,为全省唯一准时率、完成率“双百”地方局。打造“你点我检”品牌线上开放日活动,关注人数突破10万人次。二是整顿药品安全市场。以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网络药品销售、清流行动等专项整治为重点,压实药品网络销售企业主体责任,共出动监管执法人员1万余人次,检查“两品一械”领域经营主体1万余家次,责令整改520家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排名全省第一。三是狠抓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消防、危化品、燃气具、儿童用品等重点产品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推进“智慧监管一张网”应用,隐患整改率100%。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查办电动自行车违法案件110起,撤销、暂停3c认证证书40张,案件数和撤销暂停证书数居全省第二。针对16大类52种重点工作产品开展抽查1252批次,检出1175批次,合格率96.3%。四是强化特种设备监管。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总牵引,通过企业自查、属地检查、交叉互查等“六查”并进,从源头、末端两头发力处置锅炉、化工企业特种设备等隐患,累计查办案件56起,同比增长40%。
(六)强化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一是严格落实规范执法制度。坚持以落实执法三项制度为抓手,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执法过程音像记录,实现执法全过程记录、执法公示及法制审核全覆盖。二是深入推进行政执法监督。以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主线,通过行政执法第三方评议、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执法工作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发现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下达执法监督文书予以纠偏。2024年以来,共下达执法监督意见书7份、执法监督通知书1份、执法监督决定书1份。三是有效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在全省率先细化、量化市场主体登记、价格、市场管理、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特种设备、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十二大类行政处罚裁量规则,统一违法情节认定标准,将四个裁量幅度细化为十个裁量幅度,进一步压缩裁量空间,基本实现行政处罚“一口价”,确保执法人员处罚裁量更加精准,更好保障执法公平。
(七)深入推进普法教育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制定普法责任清单,强化责任主体、把普法工作贯穿市场监管执法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实现执法和普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完善学法清单,强化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无纸化学法工作,无纸化学法覆盖率达到100%。立足市场监管实际,2024年,围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民法典宣传月、5·25爱肤日、安全生产月、6·29全国特种设备安全日、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宪法宣传周等主题,组织进街头、进企业、进小区、进学校、进家庭,通过led显示屏、单位网站、张贴宣传海报、设立咨询服务点、发放科普手册、现场座谈等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二、2024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普法宣传工作有待加强。一是普法宣传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二是法律服务未能有效满足企业需求。
(二)工作推陈出新力度有待加大。2024年法治建设工作主要以日常性工作为主,创新意识有待加强,工作探索力度有待加大。
三、2024年度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情况
(一)带头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党纪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结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政治站位推动“法治工作全局化、全局工作法治化”。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点内容,组织开展专题学习7次。通过“市场监管大讲堂”平台,举办市场监管领域法治专题培训,组织了《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解读等7期学法专题培训。
(二)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学习贯彻中央、省、市法治建设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纳入党组重点工作进行谋划,坚持法治政府建设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法治建设相关指标纳入机关科室、直属单位共性考核项目,运用督办考核,推动法治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党组会多次研究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重大执法工作等法治建设重点工作,每季度对法治建设重点工作进行调度。
(三)全面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一是开展个体户精准培育帮扶、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企业住所标准化登记等事项,全力支持经营主体发展。二是率先开发信用风险预警平台,通过对经营主体进行风险提醒警示,使监管触角从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等合规告知预警延伸,把信用监管由“马后炮”变成了“马前卒”,降低了企业的失信风险概率。三是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暨“一业一查”跨部门监管改革。在全省率先制定了《襄阳市市场监管领域“一业一查”监管“1234”操作标准清单》,统一工作规范和标准。全市已梳理122个行业“一业一查”事项清单,涉及检查事项328个,开展“一业一查”288次。四是积极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面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发展体系,推动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五是探索跨区域合作。牵头成立“襄十随神”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开展襄阳都市圈、南襄盆地认证检验检测跨区域合作试点,建立“襄十随神”及南阳5地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网络市场发展六大基础体系,开展汉江流域15城市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跨区域协作试点,推动15地网络市场一体化发展。建立“襄十随神”城市群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涉企政策措施审查、清理力度。
(四)坚持依法依规决策。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对于涉及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重大决策,专门面向工商联、小微企业征求意见,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在市市场监管局网投十大信誉可靠平台官网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确保决策的民主性。2024年共制发本局规范性文件3件,均经过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制度廉洁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等审查程序,并经局领导集体审议。建立了由专业律师、公职律师共同组成的法律顾问团队,充分发挥决策参谋作用,有效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四、2025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强化中心意识,以更优的服务赋能发展。以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打出“经营主体培育、两新产业发展、四上企业入库纳统”组合拳,为经营主体提供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有力指导,持续提供更多更好的质量、标准、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等资源供给,规范涉企检查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争做无事不扰“金牌店小二”,为市场主体培育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法治意识,以更高的要求规范执法。认真落实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持续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坚持科学决策,依法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市场监管工作法治化水平。
(三)强化安全意识,以更严的要求筑牢底线。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工作体系,坚决筑牢“四个安全”防线。
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2月17日
主题词:
索 引 号 | 011158671/2025-04609 | 文 号 | 无 |
---|---|---|---|
发布机构 | 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发布日期 | 2025-02-18 |